中國科技信貸再獲國際認可,為普惠金融提供了新方向。
國際清算銀行(BIS)在5月初發(fā)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基于二維碼支付數據的科技信貸創(chuàng)造了中國小微普惠金融新模式,將線下小微信貸可得率提升至80%,是銀行體系的有效補充者。并且,科技信貸對小微商戶的穩(wěn)定經營有積極影響,在新冠疫情期間,獲得信貸用戶的交易恢復水平比非信貸用戶高20%。
國際清算銀行(BIS)又被稱為“央行的央行”,由63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共同設立。BIS積極關注和研究金融領域的前沿話題,在全球設有7家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是監(jiān)管和合規(guī)科技、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體系、開發(fā)金融等方向的權威研究機構。
這項名為《大型科技公司,二維碼支付及金融普惠(Big techs, QR Code Payments and Financial Inclusion)》的研究,由國際清算銀行和北京大學等共同發(fā)起,比較了網商銀行——由螞蟻集團發(fā)起成立、定位服務小微的銀行——所提供的科技信貸與傳統(tǒng)金融機構貸款的不同特征,并從信貸視角下分析了二維碼對小微商戶經營的影響。
使用二維碼支付的小微商戶:科技信貸可得率80%,傳統(tǒng)銀行獲貸概率提高8.9倍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二維碼已經成為中國主流的支付方式,由于二維碼支付的使用場景主要在線下,這種模式對原先數字化程度較低的線下小微商戶,即“碼商”,起到了更好的覆蓋效果。
通過對50萬小微商戶隨機樣本的分析,BIS研究發(fā)現,在使用二維碼收款25個月后,80%的小微商戶都能獲得科技信貸額度,其中許多為“白戶”,即未曾在傳統(tǒng)銀行獲得過貸款?萍夹刨J不僅可以為小微商戶提供第一筆貸款,也對其獲得傳統(tǒng)商業(yè)銀行貸款的可能性有積極影響。研究顯示,在使用了網商銀行提供的信貸后,樣本小微從傳統(tǒng)銀行獲貸款的概率提高了8.9倍。
圖1:在使用二維碼收款25個月時,約80%的小微商戶獲得科技信貸準入
。M軸:使用月數 縱軸:科技信貸準入比例)
這種正向的溢出效應來源于征信系統(tǒng)對于科技信貸敞口的采信。當小微商戶獲得科技信貸之后,包括其授信額度、貸款支用和還款記錄在內的信用相關數據都會被錄入征信系統(tǒng),從而可以被傳統(tǒng)銀行的風控系統(tǒng)所采用。
報告認為,金融科技或大型科技公司是現有銀行體系的補充者。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科技公司可以有效利用二維碼支付產生的數據,對小微商戶進行信用評估,解決其融資“信息不對稱”難題。
科技信貸幫助商戶提升經營穩(wěn)定性,獲信貸支持的小微商戶疫后恢復水平高20%
報告還指出,科技信貸對于小微商戶的業(yè)務量和穩(wěn)定性都有正向的作用,特別是在受到新冠疫情等負面沖擊的情況下,信貸額度能夠提供有效的緩沖,幫助商戶度過困難時期,并在情況好轉后恢復得更好。
BIS研究人員通過對樣本商戶2020年1月至6月的經營數據分析顯示,與2017年-2019年的基準數據相比,擁有網商銀行信貸準入的商戶比未有準入的商戶經營流水恢復高出20%。而在正常時期,信貸準入可以提升商戶經營流水3.5個百分點。
圖2:新冠疫情沖擊后,有網商銀行信貸準入的商戶比未有準入的商戶經營流水恢復程度更高
。ㄋ{色:有科技信貸的商戶 紅色:沒有科技信貸的商戶)
事實上,由于科技信貸往往具備手機操作,隨借隨還的優(yōu)勢,小微商戶傾向于將科技信貸作為流動性管理的工具,通過短期靈活的借貸來實現資金周轉,從而提高經營穩(wěn)定性。
與報告結論相印證,網商銀行近日公布的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其小微用戶平均貸款時長約三個月,超過70%的貸款利息支出不高于100元,通過3分鐘申請、1秒鐘放款、全程0人工干預的 “310”模式,有效滿足了小微經營者貸款“短、小、頻、急”的需求。
目前已有超過4500萬小微使用過網商銀行的信貸服務,2021年新增超過1000萬,其中80%為經營性首貸戶?梢,網商銀行的客戶與大部分商業(yè)銀行的信貸產品的重疊度很小,填補了小微金融的市場空白,承擔起金融體系中的“補充者“角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