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歐洲能源供給風險日漸顯著,全球產業(yè)鏈受到的沖擊似乎比之前更為頻繁。不少歐洲企業(yè)開始停工停產,已有不少制造業(yè)轉移陣地。
大型化工廠關閉或減產的案例不斷涌現,比如斯洛伐克某大型鋁冶煉廠準備關閉、德國化工巨頭減產……2022年上半年,德、法等制造業(yè)大國的出口表現不復當年強勢。
此外,今年前九個月我國汽車累計出口量已經超越德國,可能得益于德國汽車生產能力因能源危機導致的訂單外流。
歐洲加大對外投資,對沖產業(yè)鏈風險
作為遷移目的地,中美兩國更受歐洲企業(yè)的青睞。
例如,化工行業(yè)最具代表性的某化工巨頭于7月宣布全面推進湛江一體化基地建設,9月6日首套裝置已投產,下一套預計2023年即可投產。而早在2022年2月,某化工巨頭也在美國發(fā)布了投資計劃,且在北美的投資金額約占其全球投資的15%。
其他數據也能印證這個情況。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歐盟對中國的投資同比增長了15%,知名企業(yè)都將繼續(xù)擴大在中國的業(yè)務。同時,德國《商報》稱,僅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國企業(yè)前往投資。
一方面,化工等不少行業(yè)生產線關閉之后的重啟,往往伴隨著一定成本,而能源供應的不穩(wěn)定對這些行業(yè)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另一方面,俄歐在能源方面是合作或“脫鉤”,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甚至意味著世界供需格局的重大改變。
總的來說,21世紀以來全球供需格局有兩大特點:
1、 在產業(yè)轉移的推動下, “中國制造”生產的物美價廉的商品被輸送到最大消費國——美國,為美國居民的實際購買力提供了支撐。
2、 長期以來俄歐緊密合作,俄羅斯的能源被輸送到歐洲,為當地產業(yè)競爭力提供了支撐。
然而現在,全球產業(yè)格局似乎正在從“中美、俄歐”向“中俄、歐美”演變。
新體系下,中俄高性價比的原材料和工業(yè)品可以形成互補;美國作為重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國(特別是頁巖氣革命以來)也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歐洲能源供需矛盾,但歐洲需要花費更高昂的用電成本。
產業(yè)轉移對中國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本輪產業(yè)轉移與以往不同。
一般來說,發(fā)達國家會將已經成熟或衰退的產業(yè),按照經濟發(fā)展水平逐級轉移。如果遵循這一規(guī)律,歐洲似乎應當向工資水平較低的東盟進行轉移,但因為當前沖擊來得猝不及防,為確保企業(yè)競爭力,對外轉移的過程更加看重落地速度。所以人均受教育水平更高、基建更完善的中美等國迎來了機會,尤其是中國。
后疫情時代,中國自身產業(yè)轉型尚未完成,依然有承接海外發(fā)達國家產能的空間。加上2020年以來疫情揭示了供應鏈安全和韌性的重要性,產業(yè)鏈越長,中國在供應鏈效率上的優(yōu)勢就越明顯。
更長遠來看,考慮到全球范圍內“低通脹增長”已難以為繼,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居民實際購買力的增長動力正邊際減弱,所以中國消費市場的增量空間尤顯寶貴。
產業(yè)轉移對中國出口增速的影響
2021年的歐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樣本。
當年三季度,因為氣候原因,歐洲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量低于預期,電力供應緊張導致部分工廠減產或停產。
我們假設當時歐洲出口份額損失的約1%(參考與往年同期份額差距的變化)全部由能源問題造成。那么與能源供應正常的時候相比,2021年下半年歐盟出口損失了約3.1%,折合約10.7億美元。
我們假設其中有1/3的訂單轉給中國生產(這一假設源于:2020年,在歐盟主要出口的工業(yè)制成品全球份額中,剔除歐洲之后,中國占比約31%),則這一轉移對2021年下半年中國出口增速的貢獻為2.4%(而WTO口徑下中國 2021年下半年出口增速約為32.1%)。
可見歐洲將不能完成的部分訂單轉給中國生產,雖然不能對中國出口增速貢獻起到決定性作用,但帶來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
展望未來,化工、交運方面的轉移可能更值得關注。一方面,這些行業(yè)歐洲實力較強,而中國份額偏小,隨著中國出口產品技術水平的提升,未來可能存在替代的空間;另一方面,這些行業(yè)單位能耗水平較高,更容易受到能源危機的影響。
(作者系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