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這只“巨鯨”正在轉(zhuǎn)身。
據(jù)阿里最近發(fā)布的2021年第四季(2022財年Q3)財報顯示,“直營與其它”,占到了其總營收的40%以上。種種跡象表明,向來以平臺化著稱的阿里巴巴,開始發(fā)力擁抱自營。
事實上,就在財報發(fā)布幾天前,“貓享自營”在天貓上線,電商行業(yè)如同被投入一枚深水炸彈。喧嘩聲中,媒體報道,一位阿里巴巴人士稱,自營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貓享”之外,阿里其實已經(jīng)在自營的路上走了很遠,天貓超市等自營模式已運營良久。
在被預言不可能成功的十年之后,重資產(chǎn)重運營的自營模式再次被電商巨頭垂青。
自營電商被青睞與電商行業(yè)的大勢趨同,電商行業(yè)迎來拐點,流量紅利見頂,潛在用戶越來越少,現(xiàn)存的每個用戶都是電商們精細化運營的目標,而進入下半場之后,京東、唯品會等自營電商深耕用戶的優(yōu)勢很快凸顯出來。
阿里為用戶提供豐富選擇,京東讓用戶感知物流效率,唯品會聚焦大牌的折扣。雖然對自營的運營方向選擇迥異,但底層邏輯卻殊途同歸:培養(yǎng)用戶的使用習慣,增加用戶黏性和忠誠度。
入局自營的電商們都看的極為清楚:口碑、用戶體驗和供應鏈的掌控力,將成為電商們下一站競爭的核武器。
阿里“直營和其他收入”占比40%以上
下一站增長在哪里?
在下沉市場也被巨頭們深刻開發(fā)并幾乎瓜分殆盡后,一道令人恐慌的題目出現(xiàn)了:用戶增長,下一站在哪里?
在電商興起的二十年里,高速增長始終是行業(yè)的主旋律。阿里、京東、唯品會在各自賽道扶搖直上,拼多多最先發(fā)力下沉市場,也取得爆發(fā)性增長。如今,流量的紅利逐漸消退,電商們不得不把目標瞄準了已有的用戶群體。
用戶的復購率與活躍度,成了比單純增長更核心的目標。
自營模式的價值也因此被重新審視。
電商交易中人貨場天生不統(tǒng)一,消費者們在購物時難以實時實地看到所買商品,他們需要有人來為商品的質(zhì)量與服務背書。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品質(zhì)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商提供交易平臺、品牌商提供交易商品的模式所提供的信任感越來越難以滿足需要,而電商平臺與商品強綁定的自營模式,成為了更被消費者們認可的選擇。
京東很好地詮釋了自營模式的發(fā)展曲線,此前,由于自建物流,京東多年虧損,近年來,受益于良好的口碑,京東早踏上了盈利之路。此前曾被認為將拖累公司的京東物流,更是成為一張王牌,京東效率的口碑也由此建立。
為了更好地培育用戶的使用習慣,體驗感成為了各大電商不得不面對的核心問題。自營模式在選品、品控、物流上帶來的優(yōu)勢,才是電商們選擇入局的重要原因。
阿里此次推出“貓享自營”,其物流放棄了從前的合作伙伴四通一達,轉(zhuǎn)而與順豐合作,試水次日達,看中的正是順豐帶來的送貨效率的提升——次日達在某種程度上已是自營電商的標配,京東與唯品會各自依托其物流體系,將配送速度推到了極致。
電商下半場的增長秘密就隱藏在品控、配送、服務之中,自營電商或許是針對電商焦慮感的一劑解藥。自營電商能夠使用戶活躍度增高,甚至被行業(yè)所公認,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唯品會的復購率高達90%多,其核心的用戶群體貢獻了36%的營收。
供應鏈為王
早年的馬云曾視自營模式為異類,他在2011年淘寶全員溝通會上的評價被反復提及:“自己采購、自己銷售、自己做物流,這樣的模式走不了很久!
在當時并非沒有道理,僅投入資產(chǎn)過重這一條,就嚇退無數(shù)想踏足電商的人。
與平臺化的電商比起來,自營電商無疑是重資產(chǎn)模式:自營,需要先投入大量的人力,去覆蓋選品、采購、銷售等種種環(huán)節(jié),同時,也需要大面積的倉儲,用來周轉(zhuǎn)貨品。自建物流更是沉重,京東物流直到2021年第三季度虧損額度依然有7億之多。
由此可見,自營電商從起步開始,腳步就比平臺電商要重許多。
但電商競爭進入下半場,重資產(chǎn)、對運營效率要求更高的自營模式反而會越走越“輕”。自營模式良好的品控、客服與物流優(yōu)勢,將不斷對消費者的購買習慣進行強化與教育,由此形成用戶忠誠度與訂單規(guī)模滾雪球式的增長,這種增長反饋至前段,意味著訂單履約率的提升、周轉(zhuǎn)效率提高與成本的下降,簡單來講,是順利完成的訂單越來越多,并且每個訂單的平均成本在下降。據(jù)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京東的履約費用率長期低于7%,而唯品會的履約費用率保持在6.4%左右。
從這個角度看,自營電商顯然更符合長期主義的宗旨。
究其根源,對于自營電商來說,供應鏈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從直溯源頭與品牌方直接合作,獲取最優(yōu)質(zhì)量與最低價格的商品;到倉儲、上架銷售;再到物流配送。而后根據(jù)銷售數(shù)據(jù),反哺品牌商與工廠,從而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自營電商都深度參與其中,甚至成為整體供應鏈的建設者與主導者!
電商的倉庫中,工作人員正在對商品進行檢查
供應鏈既是因,也是果,自營電商們因為在供應鏈上的高投入,才能完整掌握商品制造與流通鏈條,因而也才能保障商品的質(zhì)量、價格和服務。京東的物流服務與壓縮到31天的庫存周轉(zhuǎn)、唯品會對正品的嚴格篩選與特賣價格,從另一個側(cè)面看,體現(xiàn)的正是他們對供應鏈的強掌控力。
電商競爭白熱化,表面上對用戶、市場份額、GMV的競爭,但從根源上來說,其實是深層次供應鏈能力的競爭。供應鏈為王這扇大門被叩開后,意味著,在上游擁有強有力的供應鏈掌控能力,在下游能夠更好服務消費者的模式,才能在最終的競爭中勝出。
未來競爭
即使同樣入局自營,但各家電商用于自營的運營思路并不完全相同。
阿里的王牌更多在品類與品牌豐富,淘寶天貓為用戶提供了近乎全品類的選擇,龐大的品牌與SKU使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得以滿足。這樣的傳統(tǒng)優(yōu)勢也將延續(xù)到自營模式上,貨品的豐富度,將成為阿里打動用戶的一個利器。
京東的效率則是其自營模式的關鍵,劉強東曾公開表示,自建物流的一個目的是為了解決3C家電等“大件”的配送問題,京東良好的口碑也有受益于其富有效率的物流,次日達甚至當日達,已經(jīng)成為人們選擇京東的重要理由。
唯品會核心在品牌特賣,唯品會構(gòu)建的自營平臺,使眾多品牌能以市場較大折扣的價格面向消費人群,“品牌特賣”成為唯品會的核心心智。消費者青睞唯品會,首先是被特賣好貨所吸引。其次,退換貨政策和客戶服務優(yōu)勢,也使唯品會獲得了更多忠實用戶。
在未來,當購物體驗甚至超過價格成為用戶購買決定最重要的因素時,電商們競爭的關鍵在于,誰能將其護城河筑牢筑深,誰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事實上,未來電商巨頭們的競爭并不僅限于線上,數(shù)年來,無論是生鮮、社區(qū)團購甚至街頭的便利店,也都成了電商們爭奪的核心。阿里的盒馬鮮生、京東的家電專賣店、唯品會的線下店、蘇寧易購(002024)的便利店在近幾年里異軍突起。
自營模式積累的供應鏈經(jīng)驗,同樣可以被線下店所吸收引用,這意味著,電商們線上的自營模式成熟之后,線下的布局也有了快速推進的可能。電商們的夢想——建立線上線下打通的生態(tài)也終將因此受益良多。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wǎng)立場。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