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那個周末,我終于鼓起勇氣,前往西人超市購物。
在新冠疫情爆發(fā)后的大多數(shù)日子,我和身邊的華人朋友一樣,都只去華人超市購物,頂多有時逛下日韓超市。
怕去西人超市,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西人不戴口罩,華人擔心被傳染;其二,他們不戴口罩也就算了,還會對戴口罩的人抱以異樣的目光。
這里倒未必是種族歧視,更多還是文化差異。但時至今日,疫情肆虐全美,至少在風暴中心的紐約,再大的文化差異,也敵不過對死亡的恐懼。
我這次在西人超市看到,無論白人、黑人,還是拉美裔,每個人都戴上了口罩,并且在結(jié)賬時相互隔著老遠。超市里那些武裝到牙齒的亞裔,似乎再也不顯得突兀了。
但要說美國的口罩文化就此轉(zhuǎn)變,恐怕過于樂觀了。我離開超市后,去了一趟Alley Pond公園,發(fā)現(xiàn)仍有接近一半的人不戴口罩,還有些人則把口罩掛在下巴上。
讓美國人老老實實戴口罩,真的是太難了。我甚至覺得,當疫情真正結(jié)束后,他們又會重走老路,把口罩看成是某種亞洲人的特征。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
疫情剛在紐約爆發(fā)時,我還沒有改掉飯后散步的習慣。記得有一次,我在散步時碰到一位遛狗的鄰居,當時她指著我的口罩問了一句:你還好嗎?
我當時愣了一下,不過很快反應(yīng)過來,回了句“一切都好”。事后想想,她的這個問題,倒是準確反映了美國人的口罩文化。
在美國,社會文化中一種根深蒂固的看法是: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換句話說:沒有預防這回事兒。
這位鄰居問我“還好嗎”,自然是出于禮貌和關(guān)心,并無惡意。但在社交媒體上面對陌生人時,許多網(wǎng)民對口罩的污名化,可謂敵意滿滿。
在這些人看來,戴口罩的都是病人,應(yīng)該老老實實待在家中,為什么要跑出來禍害別人呢?這種邏輯,本來只是針對具體案例,但考慮到前段時間戴口罩的都是亞裔,因此慢慢發(fā)展成了針對特定族群的攻擊,被賦予了種族主義色彩。
比如,2月初瘋傳的一段視頻顯示,一名戴著口罩的亞裔女性,在紐約地鐵站里遭到一名男性的追打;此后有報道稱,一名西雅圖的8歲韓美混血兒童,因為戴著口罩,被超市員工轟趕;還有3月的消息稱,一名韓國女學生在紐約曼哈頓被另一名女子在她臉上打了一拳,還被追問“為什么沒戴口罩”。攻擊者當時惡狠狠地說:“你們亞洲人都有新冠肺炎病毒!”
這些襲擊者屬于極端分子,在社會上畢竟屬于少數(shù)派。而更多的人,會把口罩視為某種“禁忌事物”或者“不祥之兆”,看到戴口罩的人,會選擇刻意疏遠。他們中的許多人并非種族主義者,只是本能地躲著你,讓你渾身不自在。
2
美國的這種口罩文化,除了基于大眾心理,還能從某種意識形態(tài)出發(fā)進行解釋。
比方說,有關(guān)是否應(yīng)該戴口罩的討論,有時會被置于“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框架下進行討論,隱含著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對立。
以研究流行病著稱的人類學家弗雷德里克·凱克(Frédéric Keck)說過,在西方,人們會以個人主義的角度,看待是否應(yīng)該戴口罩的問題。
他指出,很多西方人覺得,“外面有病毒,所以戴口罩只是為了保護自己”。但在亞洲社會,集體主義理性認為,“我戴口罩可以保護別人”。
這種認識上的差別,也令美國人與亞洲人承受著截然不同的社會壓力:美國人不戴口罩,后果自負罷了;亞洲人不戴口罩,就顯得缺乏社會公德,“沒素質(zhì)”。
說個略顯夸張的比較:每次傳染病爆發(fā)時,亞洲人不戴口罩的壓力,和美國人戴口罩的壓力一樣大。
這種具有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解釋,還能從整體的東西方對比中找到佐證:3月18日,捷克成為歐洲第一個強制要求戴口罩的國家,隨后是3月25日的斯洛伐克。有一種觀點認為,歐洲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之所以能夠迅速接受口罩,部分原因在于它們有著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記憶,對于集體主義并不陌生。
對于集體主義理性在口罩問題上發(fā)揮的作用,日本人似乎有著最接近大白話的解釋: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戴上口罩,咳嗽起來,不會給別人帶來不便!睎|京環(huán)境咨詢公司環(huán)境控制中心的口罩專家飯?zhí)镄易诱f,“你向別人表明,你是遵守社交禮儀的,這樣人們就會放心!
(紐約超市購物即景。 顧?quán)l(xiāng)/攝)
3
無論是大眾心理,還是意識邏輯,都只能部分解釋某種現(xiàn)象,但無法證明這種現(xiàn)象的合理性。歸根結(jié)底,只有基于科學,才能正確判斷疫情之下是否應(yīng)該戴口罩。
香港大學2008年針對400名流感病人進行了一項研究,將他們的家人分類為“口罩組”、“口罩及手部衛(wèi)生組”及“兩樣均沒有”的組別進行對照,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如果在家人出現(xiàn)癥狀后兩天內(nèi)執(zhí)行戴口罩及手部清潔等措施,似乎有助于阻止家庭內(nèi)部傳染。
美國和歐洲也開展了類似針對流行病的研究。其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團隊追蹤了超過500個拉美裔家庭近兩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獲發(fā)消毒洗手液的家庭較少申報病例,而獲發(fā)口罩的家庭則在阻止二次傳播上表現(xiàn)更好。
當然,并非所有研究均能得出類似結(jié)論。一項澳大利亞的研究就顯示,是否戴口罩與感染風險關(guān)系不大。
但不管怎么說,大多數(shù)意見傾向于認為,口罩在保護佩戴者方面或許具有一定效果,但它最大的意義,還是在于降低病毒通過咳嗽或說話進行傳播的風險。
隨著各方壓力持續(xù)加大,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后來也呼吁美國人戴口罩,但又說“公民們應(yīng)在自愿的基礎(chǔ)上這么做……用圍巾捂住嘴巴和鼻子也會有用”。
特朗普還宣布,他本人決定不戴口罩。這不僅反映了他本人戲劇性的矛盾性格,也在口罩問題上引發(fā)了一波社交媒體對立。
就在上周,美國第一夫人梅蘭妮亞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了一張戴口罩的照片,敦促疫情之下的美國人在公共場所戴口罩。這張照片與特朗普的“裸臉”對比圖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似乎道盡了這個國家圍繞口罩問題的種種矛盾。
對于很多華人而言,這種矛盾,而非一邊倒,反倒傳達出了某種安全感。它使大家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安心戴著口罩,不用擔心莫名其妙挨上一拳。
至于未來,長的不敢說,但至少在眼下兩個月,那些異樣的目光,應(yīng)該會少很多吧。
(紐約超市購物即景 顧?quán)l(xiāng)/攝)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wǎng)無關(guān)。和訊網(wǎng)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nèi)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