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參院以86票贊成、8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針對“北溪2號”俄羅斯-德國輸氣管工程的制裁法案。根據該法案,參與這項工程的公司將遭到美國官方的制裁。
什么是“北溪2號”
“北溪”是俄羅斯通往德國輸氣管的代號。
“北溪1號”東起俄羅斯列寧格勒州維堡,西至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全長1222公里,包括兩條管線,2011年5月開始鋪設,2012年10月8日全部交付使用,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輸氣管。
“北溪2號”立項的初衷,是歐盟各國為避免俄羅斯-烏克蘭對峙所導致的烏克蘭“斷氣”,希望在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和烏克蘭納夫塔茲天然氣公司10年協議期滿(2019年底)前,擴大不穿越烏克蘭領土的俄羅斯天然氣輸歐能力,從而避免一到冬天就“斷氣”的尷尬。
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俄羅斯是2018年和2019年歐盟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2018年歐盟進口天然氣中40%來自俄羅斯,其次是挪威(35%)。
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德國近年來受“綠色能源風暴”影響,凍結了所有核能項目,傳統的煤炭發(fā)電也被打入另冊。今年11月15日更通過《氣候保護計劃2030》,將原定2050年完成的“溫室氣體零排放”提前到2030年實現。
而要實現這個被內行評論為“不可能完成的目標”,就不得不仰賴進口天然氣。俄羅斯在天然氣供應方面雖然是出了名的“任性”,但畢竟還是個充足、穩(wěn)定的供應源。
美國的阻撓
但“北溪2號”卻遭到美國的不斷阻撓。
特朗普雖然和普京稱兄道弟,在對俄制裁方面不時“放水”,但這些是建立在“利己”前提下的。而在“北溪2號”問題上則正好相反,他覺得“美國吃虧了”。
特朗普一直希望,美國液化天然氣(LNG)能填補德國乃至整個歐洲能源供應的空白,但LNG越洋運輸成本高,價格上毫無競爭優(yōu)勢可言。如果“北溪2號”修通,甚至如原計劃那樣連接主要西歐國家,美國LNG將無隙可乘。正因如此,特朗普才千方百計要攪黃“北溪2號”。
美國的阻撓措施花樣百出:他們先軟硬兼施,讓波蘭和立陶宛拒絕“北溪2號”穿越其領土,令這條管線“縮短長度”的初衷無法實現;繼而向丹麥施壓,試圖讓后者拒絕管線從其領海海底穿越。
但丹麥幾經猶豫后,于10月30日批準“北溪2號”穿越,這就令原本的“卡脖子段”--經過丹麥博恩霍爾姆島東南部、全長147公里的雙管線得以施工。
在這一切都無濟于事后,美國國會先是試圖在施工船上設置障礙(俄羅斯缺乏相應設備),繼而直接采取立法制裁的手段。
12月11日,眾院以377票贊成、48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對參與“北溪2號”管線工程的公司進行制裁的法案,而參院此次的表決只不過是最新跟進而已。
正如一些分析家指出的,“北溪2號”攸關106億美元/年的生意,并關乎美國對歐洲能源市場的“強勢進入”前景。如果“北溪2號”竣工交付,連同“北溪1號”,兩條復式管線相加,就能提供歐洲年天然氣用量的20%,這意味著,美國將再無染指歐洲天然氣市場的機會。
盟友間各懷心思
美國并不缺乏盟友。
烏克蘭擔心一旦“北溪2號”竣工,納夫塔茲天然氣公司將再不能奇貨可居,每年約30億美元的俄羅斯輸歐天然氣“買路錢”就此“打水漂”,因此該公司CEO公開表示,對美國參院的行動“感到鼓舞”。
波蘭、立陶宛則更多因為和俄羅斯有著“新仇舊恨”,而對一切可能干擾的涉俄項目躍躍欲試。
比較特別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盡管在“北約腦死亡”話題上,馬克龍和特朗普是冤家,但在“北溪2號”問題上則正好相反。
馬克龍多次試圖對歐盟施加影響,干擾“北溪2號”項目,和特朗普遙相呼應。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法國和德國、馬克龍和默克爾間爭奪歐洲最大話語權的心態(tài)在作祟。
俄羅斯當然不會眼看著到嘴肥肉飛走。俄聯邦總統府發(fā)言人佩斯科夫18日表示,美國國會的做法是“試圖借此向歐洲強行兜售質次價高的美國液化氣”。他指責此舉“公然違反國際法,也不符合歐盟大多數國家的意愿”。
默克爾則強硬回應道:“我們除了跟美國舉行決定性會談并鄭重告知美國‘柏林拒絕接受美國域外管轄和制裁’外,別無選擇!
德國外長馬斯也在11日和18日兩次毫不客氣表示“歐洲的能源政策必須由歐洲而非美國來決定”,指出“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北溪2號’項目的推進”。
事實也的確如此。業(yè)內人士表示,鑒于10月底該項目進展已達總工程量的87%,如今則可能已逾90%,美國兩院的最新舉措,除了讓德國人和大多數歐洲人感到更別扭外,已很難對歐洲天然氣市場大局構成決定性干擾。
正所謂:上樹抽梯梯猶在,抽刀斷氣氣更流。
陶短房【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